石榴云/新疆日報訊(文/圖 記者 李行)“上億年以前的恐龍骨頭為什么不會腐爛?”“紫菜不是海產品嗎?新疆有沒有紫菜?”“蘑菇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5月22日上午,烏魯木齊市第20小學學生阿卜來提·阿不來和妹妹一起來到新疆自然博物館里參觀,展館里內容讓兄妹倆大開眼界。
5月22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屆“公眾科學日”、2021年“全國科技周”活動正式啟動。新疆分院活動在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魯番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四個地州市同步開展。
“公眾科學日”和“全國科技周”作為一年一度重要的群眾性科普活動,通過大量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精彩紛呈、富有成效的科普活動,已經成為一項科普品牌。自2014年以來,中科院新疆分院累計開展了400余場科普活動,聽眾達10萬余人次。
5月22日,在新疆自然博物館內,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劉鐵給現場參觀的中小學生講解“水的故事”時,帶領大家做有關水的實驗。
5月22日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新疆的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昆侖山脈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其資源豐碩,物種多樣。
在開展“公眾科學日”活動的同時,烏魯木齊市生態環境局聯合新疆自然博物館同步舉行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相關活動。通過石榴云平臺進行現場直播,介紹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相關情況和新疆生態環境及野生動物保護情況,同時連線新疆天山野生動物園,呼吁人們保護野生動物,關注生態環境,了解生物多樣性,為人類和大自然帶來的福祉。
石榴云/新疆日報直播現場,新疆自然博物館館長管開云給現場學生及網友介紹新疆本地植物生長習性及分布情況。
烏魯木齊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何殊鵬介紹,當前,烏魯木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雪豹、北山羊、白頭硬尾鴨等明星物種,已經在烏魯木齊安家落戶。何殊鵬表示,生物多樣性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奉獻,新疆自然博物館里展示了新疆以及中亞地區的地貌、自然景觀……今天我們來到這里,一起來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進一步提高大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